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习在上海考察时曾强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
近年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坚决当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排头兵,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先行先试,持续加大金融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围绕跨境金融特色与亮点等话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晓近日接受了《中国金融家》记者的采访。
《中国金融家》: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拥有哪些特色优势?近年来探索了哪些“首创”性举措?
王晓:近年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的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为境内外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综合跨境金融服务。
一是践行全球招商及外商投资伙伴职责,助力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自2023年以来,中国银行先后成为“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和“上海促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全面对接市区两级政府,打造“源头对接—境内外协同—客户全面服务”跨境招商特色服务模式。截至2025年3月末,已支持市区两级出海招商活动共计73场,境内各类招商引资活动96场。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中国银行被授予“上海十大优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同时,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为超九成在沪全球500强外资企业和近八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公司可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成为外资企业来沪兴业展业首选合作银行。2024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出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支持上海市政府全球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务实金融举措助力上海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
在支持重点会展服务方面,一方面,中国银行在第七届进博会期间举办了中法企委会走进上海合作交流会,邀请约150位中法嘉宾参加,服务中法经贸大局。今年2月,支持举办中意企业走进上海临港活动,推动中意务实合作。另一方面,自2018年以来,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已连续七届举办进博会贸易投资对接会,依托首创的“惠如愿·中银e企赢”全球跨境撮合系统,贸易投资对接会为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搭建对接桥梁和文化交流平台,已累计招募企业超3.1万家,促成合作意向约5300项,意向金额超500亿美元。
二是发挥跨境投融资服务优势,建立跨境银团中心,全力支持国际金融实物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能级提升,中国银行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率先在沪成立境内首家跨境银团中心。牵头筹组中远秘鲁钱凯港码头建设跨境融资银团项目,以金融力量积极推动码头基础设施“硬联通”。该项目是中远海运集团在南美控股的首个码头项目,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同时,热情参加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黄金国际板、国际金融实物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沪深港通、互换通、债券通等相互连通项目,为QFI、CIBM等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长期资金市场提供金融市场交易、产品投资、托管运营、资金结算等全方位服务,协助QDII、QDLP机构“走出去”,助力政府及要素市场、境内外投资者共享中国长期资金市场发展机遇。
三是积极落实跨境贸易便利化首选合作银行,深度参与本外币试点工作,助力境内外企业本外币一体化资金管理及汇率管理。作为上海地区首家落地外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持续扩大外汇展业创新试点覆盖面,通过凭指令付款、经常项下直入账等便利化产品,扩大服务普惠性收付款客群的覆盖面,累计签约直入账客户约1.3万家。通过首创FTN账户分账核算及收款便利化方案。打造全国首个“跨境人民币便利化+7x24小时自动化直入账”模式,持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推荐参与经常项下外汇便利化试点企业近百家;深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帮助近40家集团客户实现高效便捷全球资金调拨;为公司可以提供“名录直通车”在线“免填单”直通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作为首批进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几乎参与了自贸区每一项金融创新试点,囊括各类首笔首单业务70余项。例如,作为首家通过分账核算单元验收的银行,率先落地上海市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项下的首笔离岸加工贸易业务。此外,作为跨境金融服务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牵头制定《国际船舶管理自由贸易账户服务方案》,打造对标国际的船管企业专属跨境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
在助力央企司库体系建设方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全面对接服务某在沪央企集团司库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建成业界首个央企在岸全球财资中心,并为其海外子公司开立FTN参与资金池业务,实现更高效的资金管理和调度。一方面,通过全球资金“一点可视”,助力集团总部实时了解境内外账户资金动态,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合规;另一方面,发挥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政策优势,提供跨境资金集中、收付结算、成员账户余缺调剂以及汇兑服务,帮企业实现全球资金“在岸管理”,这也是首个央企在岸全球财资中心建设的典型案例。
此外,帮助公司实现汇率避险。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率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阶段性减免期权费服务,并落地首单财政担保增信的汇率避险产品;面对某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央企2—5年中长期外汇敞口,提供在岸及FT市场超远期保值方案,解决其超远期市场交易流动性匮乏问题。
四是为在沪外籍客群、境内海外人才、财富管理客户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立足区域优势,积极响应个人客户跨境金融服务需求,QDLP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38亿元。2024年6月,作为独家金融服务机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支付模块筹建,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咨询服务,成为全国首个具备示范推广效应的重点口岸型服务案例。截至2025年3月末,服务中心累计服务外籍旅客突破13万人次,为提升上海机场口岸涉外综合服务能级、打造支付便利性标杆城市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此外,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打造全国“首创”,连续9年独家代理上海离境退税业务。截至目前,已联动约千家商户共同为外籍旅客提供离境退税服务,并在近百家热门商场推出“即买即退”服务。2024年,累计服务外籍旅客超5万人次,受理离境退税销售额18.8亿元。
《中国金融家》: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如何强化金融对“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请您分享一些精彩的案例和故事。
王晓:一是支持“走出去”企业多币种的金融需求。企业当前“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呈多元化趋势,有不少是欠发达地区,外汇管制措施比较严格。例如,在获悉某农业科技客户拓展巴西市场过程中出现语言沟通难、贷款难度大、融资成本高、汇率波动剧烈等问题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发挥集团全球化优势,联动境内外分行量身定制多币种金融服务方案,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配套授信支持。近年来,国车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出口,逐步向全产业链出口转型。出海的国车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面临销售研发费用投入量大、当地金融机构提供授信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的情况,因此迫切希望中资银行提供授信支持。例如,某汽车企业因集团无法提供授信担保,难以在欧洲获得当地银行融资。获悉企业资金需求后,中国银行为其搭建跨境外币资金池,对入池企业、集中外债额度、境外放款额度等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由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及海外分行共同提供境外直贷,帮助其成为集团内首个获批授信的海外子公司。
《中国金融家》:在保链、稳链工作中,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如何运用科技赋能,加快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建设,更好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王晓: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依托金融科技赋能,持续强化保链、稳链金融支持,致力于当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
一是加大对核心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效,助力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国银行以“1+2+N”服务体系(全球网络+金融科技双驱动+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基础,发挥综合化特色,通过“直融+间融”组合方式,提供“票、证、融、贷、债、险、租”一体化金融方案,支持核心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围绕上海产业布局,聚焦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固链”,累计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逾2000亿元流动性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国银行不断升级数字化交互渠道,与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政务数字应用实现直联互通。通过兼具银行平台、核心企业平台、第三方平台等多种在线渠道接入的方式,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数字化、场景化和智能化服务体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还依托OCR、RPA技术,陆续开发增值税发票核验、贴现贸易背景审验、在线保函等领域自动化处理特色功能,持续提升核心企业供应链服务效能。
二是加大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综合信贷支持。 除了传统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提供覆盖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外,中国银行不断加强金融科技运用,通过“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构建融合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数据信用”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建立全流程线上资金管理模式。依托中行各类特色金融产品,2024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和采、供、配套服务,构建“企业+科技+金融”数字化场景,提供融资金额超200亿元。
《中国金融家》:中国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请您谈谈上海市分行的实践成效。
王晓:作为首家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始终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重要目标,累计落地首批首单创新成果30余项,以金融之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自2009年至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累计突破26万亿元。
一是便利本币结算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运用网银、汇款直通车、7x24小时跨境直入账/直出账等数字化产品,累计为超3400家企业提供结算便利化服务。去年1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指导下,落地上海市首单“跨贸再融”业务,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人民币跨境双循环。2024年3月,为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中国银行在上海落地境内唯一跨境银团中心,积极探索非居民并购贷款等创新业务。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服务“走出去”企业近百家,人民币融资余额457亿元。此外,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不断发挥投资银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优质主体赴境内融资。去年以来,作为主承销商为多类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发行熊猫债超400亿元,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三是丰富产品体系助力总部经济全球资源配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持续优化“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服务体系,打造涵盖全球现金管理、跨境投融资、跨境资金池、财资管理等在内的一体化跨境金融产品库,帮企业提升全球资金管理效能,累计为超百家跨国企业搭建各类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调拨资金超2万亿元。依托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结算便利化优势,落地重点央国企财资中心试点、集中收付业务,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在沪设立资金结算中心。
四是把握政策机遇助力金融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动参与所有要素市场互联互通项目,成为“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和“港股通”结算银行及独家指定银行,首批参与债券通(南北向通)承销、做市报价及托管试点。落地市场首单金融要素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跨境数字人民币支付业务,为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定制国际再保险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实现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首单跨境业务登记、交易、清分、结算全流程落地。积极助力跨境人民币清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CIPS间参合作机构市场领先。
《中国金融家》: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如何进一步发挥全球化特色,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王晓:下一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紧密围绕《行动方案》工作要求,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区域发展特点,充分的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优势,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一是担当跨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主力军”。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不断的提高外汇便利化政策红利覆盖度,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结算;全力支持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落地,提升企业财资管理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推广自由贸易账户的新功能新场景,参与自由贸易账户各类创新业务;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持续丰富多边货币桥场景应用;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提升和覆盖面拓宽。
二是担当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的“赋能者”。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持续提升上海跨境银团中心专业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银团融资需求;积极通过再贴现窗口开展的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拓展企业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推进上海自贸区非居民并购贷款试点业务。
三是担当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先锋队”。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支持上金所主板及国际板业务,配合做好国际金融实物资产交易平台筹建;为境外机构投资的人提供“代理+托管+套保+经纪”一体化综合投资服务,支持境外机构投资的人参与中国长期资金市场;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程度,助力各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优化升级。
四是担当优化保障提升贸易韧性的“护航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提升银保合作服务质效助力中资企业出海,融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便利国际再保险业务项下本外币保费收支结算,提供现金管理、跨境汇款、外汇兑换、资产托管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助力跨境再保险业务入场交易和规模化发展。